雖然耶穌確實會賞賜忠心的人(《啟示錄》 22章12節),而且我們一生的最終願望應該是討主喜悅(《哥林多後書》5章9節),這樣有一天我們就能 聽到耶穌說:"幹得好,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",但耶穌卻親自警告我們不要以自我為中心,不要渴望天上的賞賜,並且不要以賞賜為犧牲和服務祂的動力。
當彼得將自己與那位富有的年輕官長(剛剛背棄耶穌的人)進行比較時,他問道:"我們為你所捨棄了一切,我們能得到什麼呢?" (《馬太福音》 19 章27節),耶穌用工人的比喻來回答(《馬太福音》 20章1-16節)。 我們發現,那些為了報酬(獎勵)而工作的人最終排在最後,而那些不考慮任何獎勵而工作的人最終排在第一位(儘管他們只完成了前者所做工作的一小部分)。
數量與質量-我們看到致死的行為與有永恆價值的行為之間的差異。 那些希望我們最終能夠超越其他信徒並在基督的新娘(教會)中找到一席之地的行為,將在末日被揭露為致死的行為。
如果你淨化你的思想,對他人行善,愛你的妻子或順服你的丈夫,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將來有一天得到高舉,那麼「自我」仍然是你生活的中心,而一切你以自我為中心 所做的「好」行為都是致死的行為!
那些確實得到榮耀冠冕的人很快就把它們丟在主腳前,說:「惟有你配得」(《啟示錄》4章10節)。 只有當我們清除了所有不是榮耀神的動機時,我們才能從致死的行為中解脫出來。 如果我們把自己所做的所有善行都記錄在記憶中,那些善行就會變成致死的行為。
耶穌給了我們兩個關於最後審判日的描述--在一個描述中,人們在主面前列出了他們在塵世生活中所做的所有善事,「主啊,我們奉你的名發預言,我們 奉你的名醫治病人,等等」 (《馬太福音》7章22,23節)。 這些人被主拒絕了。 在另一個描述中,我們發現義人在主提醒他們在塵世生活中所做的善事時感到驚訝。 他們驚訝地喊道:「主啊,我們什麼時候這麼做的?」(《馬太福音》25章34-40節)。 他們忘記了自己所做的善事--因為他們做這些事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。 在這裡,我們看到了致死的行為與有永恆價值的行為之間的明顯對比。 我們屬於哪一類呢?